艾姓是贵族还是平民?

项开浩项开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关于姓氏,先秦文献中有很多说法。 比如,《荀子·礼论》中提到“贵者尊官,贱者事官”,这里的“官”其实就是指事情和职业的意思,所以“贵者尊官”也就变成了今天“高人一等”的“官”字了;而《楚辞·离骚》中的“帝高阳之苗裔兮”,王逸注曰:“高阳,颛顼也。其后裔出自姬姓,为天子,称高阳氏。”这种“自姓而氏”的情况在今天的姓氏来源中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
另外,《礼记·檀弓下》还提到一种叫作“邑姓”的东西,说鲁国大夫孟献子“食采于绛,谓之绛县,谥法曰:‘能复其爵邑’,是以谓之‘献’。”这就是把祖先曾经担任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姓氏了,这种情况应该也是极少的。 以上三种情况,其实都还是属于姓氏的范畴,是古人根据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掌控情况来为自己命名的(因为官职、封地等都是君主的权力范围)。

然而这些内容都还只是属于姓氏研究的初级阶段。进入汉代以后,人们开始意识到姓氏的来源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以外,还可以有别的解释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就提到了当时流传的“五经”“六艺”“诸子百家”等著作,其中就包含了《春秋》三传即《左传》《公羊传》《谷梁传》,而这些典籍对于姓氏来源的解释又与上述诸书大有不同。

汉代的经学大家郑玄为《周礼》作注的时候就引用了《春秋》三传的说法,他把姓氏分为两种,而且这两个类型的姓氏来源是不一样的: “故姓别婚姻,谓之姓;氏别贵贱,谓之氏。” 这是不是就是说今人的姓氏研究进入了新领域了呢?其实不然,因为这一种情况其实古人自己也知道是不合理的,所以后来他们就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——姓氏“混同”来表示这个矛盾的现象。

晋代学者张亮在注释《晋书·礼仪志》的时候提到:“姓,统祖之名号也……氏,宗室之所出。”也就是说,姓指的是祖先的名号,氏则是祖宗家族的标志。这好像又回到了先秦时代的姓氏观。可是既然古书已经在说了姓、氏的区别并且列举了很多内容,那为什么还要引进“姓氏混同”的概念呢?原因就在于,古人的姓、氏实际上早已经混合在一起使用了,单纯用姓或者氏都已经不足以描述这种社会现实了。古人用“混同”这个概念来表示这两种本来是有别的姓、氏之间出现了相互通用的现象。 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混合状况,因为姓、氏所包含的内容本来就很多,而它们所代表的阶级层次也并不一致,所以这种“混同”其实是分等级的,郑玄所说的“贵贱”似乎更合适一些。

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看明白了,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“孔子弟子达干数人,门人万数”,这“干”就是“冠”的古字,这里指的就是戴帽子的人,即贵族;而司马迁在《匈奴列传》中说到匈奴的贵族时却用的是“姓”,如“冒顿单于好射,令人仿之”。姓氏实际上是可以相互转用的。但这种转用是不是随意的呢?也不是,司马迁在叙述白起事时就说了“非人也,吾以父事之”,说明白起的地位已经可以和君主相提并论了,所以他的姓就可以用来描写匈奴的单于了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