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服饰:宋代幞头

昌伶祺昌伶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1、幞头,是“加巾于首”的一种帽饰,而宋画中的这种幞头,其实是一种“裹头巾”,因为其形状类似一个倒扣过来的碗,所以又被称为“碗子帽”或者“幞头裹”。 这种幞头,初唐时出现过,后来在中晚唐朝时期也出现过,但宋代并不是唯一的承袭时代。因为到了五代十国时候,后晋石敬瑭为了表示对契丹的臣服,曾将自己头发剃掉,然后让契丹人扎着马尾给他梳发,而且还将这作为礼仪制度确定下来。在辽代出土的文物中出现了很多仿唐朝幞头的文物,实际上这也是辽代皇帝们的常服。

到了金代,女真人虽然入主中原建立政权,但是依然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诸多习俗,比如拜天礼以及披发装束。不过到了元代,这种现象消失,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,推行汉法,接受了汉族的儒雅装束——幞头、圆领袍衫。这是继隋朝之后的第二次汉法统治,因此也被认为是“隋唐以来中国文化的延续”。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,到明代,由于帝王推崇“夷狄之制”,认为这是“本朝家法”,于是又恢复了“发辫盘顶”的满清装。

2、宋朝的官方礼制和唐代基本一样,即戴进贤冠(也就是唐制的冕),穿大袖衣裳。《宋史·舆服志》中记载:“宋制,天子元正、冬至受朝贺,则著衮冕而至。” 那么,既然已经有了冕帽,为什么还要有各种不同形制的幞头呢?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,就像今天有很多职业需要佩戴不同的帽子一样,古代虽然是以冕帽为尊,但是也有很多职业是需要佩戴不同帽子的。

比如武官的戴盔帽,文官的戴纱帽,刑徒的戴竹笠帽等等,这些帽子各有用途,不可一概而论。 同理,宋代的幞头也有许多种,而且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用处。

根据《宋史·舆服志》记载,宋代共有十一种幞头,除了五种方巾之外,还有三种展巾、三种罗巾。 关于这些幞头的用法,史书中也有记载: 这些幞头都是具有一定实用意义的,而不是像明朝以后的那种太监专用物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