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服饰:明代士人服饰

扶曾扶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明太祖建国初期制定服装主要遵循两个原则,一是“复衣冠古制”,即尽可能还原唐宋时期汉人服饰制度;二是“避形像”,即要避免像蒙古人与女真人的服饰,毕竟两个民族都是披发左衽。 因此初期的官服是承袭宋朝的公服,而士人的常服则是模仿唐朝的圆领袍衫和宋代的褙子。不过随着满蒙封建王朝的建立,汉人不得不面对“胡服”,也就是马背上的民族的服饰—一短装、紧口裤袜加皮靴一一成为社会主流。

到了明代中后期,人们对于前代的服饰越来越推崇。汉族知识分子在明世宗时开始重新穿起本的民族服饰,并形成风气,一直到明末清初都在延续。 比如《帝京景物略》里就有记载:“……锦衣卫卒,帽插雉尾(雌雉毛做的饰物),带系红鞓(tīng)(红皮革),足蹬皂靴,转侧身后,两袖交垂,四指分列,颇似武生。又有一种短巾裹发,青衿赤舄,大袖广裳,飘飘然有神仙风致,此方外装也。” 这里就提到了明末文人的常见装束:“大袖广裳,飘飘然有神仙風致”,这种装束其实在书画作品中也有体现。

例如著名画家仇英《仙弈图》中的文人士大夫,就是穿着这样的道袍,看上去飘逸脱俗。而类似的服饰在现实中更是比比皆是。如苏州才子吴门四才子之一唐伯虎,就以身着这种衣服自称: “一身傲气冲云霄,曾把貂蝉为下僚。闲把笔竿横素纸,生来胸脯比天高。” 他画的《秋风纨扇图》里,那文人打扮的人物形象,不正是身着儒服的文人自己吗? 当然,文人的日常服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时代的变化,也会有相应的调整。比如在明神宗朱翊钧执政期间,由于国用不足,曾经数次缩减内帑,导致宫中供给不足,宦官们只好自己花钱从民间采买服饰等用品。根据规定,亲王以下至太监都不能穿彩色衣料,但市场上销售的彩缎质地优良且色泽艳丽,于是他们就在图案上动手脚,将龙袍设计成“暗龙纹”,即龙纹不着色,这样就算打眼了也难以被识破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