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属于哪个档次?

满般汗满般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湘绣,湖南省长沙特产,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用鲜艳的丝绸为材料,采用独特的钩针法(又称盘扣针)在绸缎上描绘图形,再用彩线逐针刺绣而成。 《清会典》载:“道光年设四局官印,文曰‘钦命办理湖南雕漆、砂器、湘绣、纸扎’等项,可见湘绣在古代已负盛名。 2006年5月20日,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湘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。[1]

2018年9月,被列入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湘绣可以说是“名门贱婿”。

由于湖南地处岭南,远离政治中心,所以历史上除了楚文化之外,很少有其他文明能够对其产生影响;再加上湘水贯穿南北,阻碍了与中原文化的交流,致使本地在商周时代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相差无几,直到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地方特点。

据考古发现,早在西汉初期,长沙地区已经出现了棉纺织业和绣工,并由此产生了著名的“楚汉织锦”。但那时的手工纺织品还只限于贵族阶层使用。到了唐代,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,湖南的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,其中就有湘绣。

据唐韦瓘著《绣谱》记载:“湘中布帛之妙,远冠诸州。”北宋时,湘绣的原料已由“平泽之锦”改进为“采丝”,针法也由“通经回纬”变为“通经断纬”,使绣品更加柔软、滑熟、精细。南宋时,湘绣工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,能缝制各种锦绣,并且有“朝霞”、“鱼子”等多种配色方法。

元朝时的湘绣,用料讲究,针法多变,已经能够“随材赋形”,即在刺绣时根据原材料的纹理色泽下绣花稿,再按照花稿显示的深浅不同,分别用针线进行刺绣。这一技法被后人称之为“托本绣”或“铺绒绣”。它比如今的“打籽绣”要复杂得多,具有很高的技艺含量。

明代湘绣以绸缎为原料,采用钩绣手法在缎面上绘制花纹,成品厚实坚固。到了清代中早期,湘绣所用的面料除绸缎外,还有绒线、羽毛及金箔等。此时,针法也更为复杂,除“打籽绣”外,尚有齐针、套针、网绣等几十种。

由于湘绣用料精良,针法多样,具有很强的艺术性,因此深受人们喜爱,并广泛用于服饰、艺术品收藏以及装饰画等领域。 但到了清末,随着南方洋纱、洋布的涌入,国产丝绸业受到严重冲击,湘绣也步入困境。

民国年间,湘绣曾一度衰落,艺人纷纷改行,有的去做军火,有的去挖煤,有的则去弄电影。直到抗战爆发后才有所转机。

解放后,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传统工艺品的恢复与发展,湘绣亦不例外。1953年,长沙市成立了“湘绣研究社”,集中了一批优秀艺人,使这门传统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。

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,湘绣艺人在原有传统图案基础上,结合人们的生活需要,设计出了大量的实用艺术品,丰富了人们的生活,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发展。 不过,近年来湘绣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和低端化现象,产品创意不足,缺乏自主知识产权,且大都以低价位竞争,导致利润空间不断缩小。如何实现行业转型,是湘绣人当下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