扇子的高雅叫法

申羲申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“扇子”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指称一种具体的器物,它所标示的,是一种用扇面、扇骨制作而成的器具的总和。这种总称的概念来自古代。 古代的“扇”,是一个总称概念。《战国策•齐策四》:“(田)单畏诛而不得归者,单之罪也;重耳不敢入晋国,避奔荆蛮,重耳之罪也。”……此处之“扇”,正是“总称”的意思。上引文中,韩王送女乐给范雎,是因为他知道秦昭王的脾气,秦昭王为人好色而又多疑,得知此事必定发怒。为了缓和秦昭王的怒气,大臣们想出了这样一个“曲线救国”的办法——由一名女奴扮作王妃,前往秦宫,向秦昭王请罪并解释原因。秦昭王见“王妃”低眉顺眼、楚楚可怜,气便消了大半,于是转怒为喜,一笑而过。这个故事里,“扇”就是“曲意逢迎”“婉转表达”的意思。 正因为古文的“扇”常用于表示委婉的意思,所以今天我们读起来,似乎觉得“扇”字总是和雅致、文气搭边儿。事实上也是如此。古人将文人赋诗、佳人唱曲都用“扇”——“扇”成了一个风雅的象征。

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著有一本书,名为《闲情偶寄》,这《闲情偶寄》里有这样一段话: “词曲之中,有散套、有集句……余于二者之外,另立新名,名曰‘连章体’。盖以一人之事,分属几家,先借一韵之本,连缀成篇,此则连章之别名也。至若诗词各调,须要合辙;戏曲长短,必须均匀;至于联句、集句,尤其匀衡之极者。今之人做古诗,惟取《三百首》中数篇,其余则让给骈文;填词亦然,只有双调小令,可以敷衍几句,余者亦让与骈文。不知诗文中有许多妙境,正不必逐句推敲,惟须字字斟酌。且如‘绿杨烟外晓寒轻’,此言虽不工致,颇甚流利;‘红杏枝头春意闹’,此语虽少含蓄,别饶风韵。此等妙境,唯诗词中常有,即散文中也时有可遇之时。故诗词中虽有散句,却无散文之病;即此间集句,亦无凑句之弊。” 李渔这里所说的“文章妙境”,实际上就是指文字的优美灵动,语言的节奏之美。他推崇的古文,其实就追求一个“婉转流丽”。在这种美学原则指导下,古文自然和“扇”联系了起来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