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

樊财良樊财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这个问题,我十年前做过一个详细的解答;这里把原答案复制过来,做一些简单的注释。 先纠正两个错误: 古代汉语中并没有“正”字,它的本义是“站得端正”(《说文》),用来形容颜色,意思是“纯正”、“纯一不杂”。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朝服而朝,与下大夫言,色斯举矣。”这里的“正色”就是“正直的颜色”——朝见时穿着整齐,颜色庄严而公正。

古人把五种颜色作比喻,说的是“五色令人目盲”,并不是指颜色本身有什么不对。 古代的“间”字指的是房屋之间、天与地之间的间隙,本意是“间隔”的意思。在这里引申为“不协调”。所以“间色”的本义是不和谐的颜色。因为“红橙黄绿蓝靛紫”这七种颜色之间有间色(红橙黄绿蓝靛紫),因此古人认为这些颜色搭配起来才合适,而其他颜色搭配就不那么协调了——所以就有了“间色”这个概念。

正文: 中国传统色彩学中,除了黑色和白色被看作中性色之外,其余的色系都被分成了两类:一类是正色,另一类是间色。其中正色又被称为“暖色”或者“热色”,它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;间色则被看成“冷色”或者“寒色”,只有蓝和黄的二次色。 在现代科学色彩分类体系中,我们同样可以把红橙黄绿蓝靛紫分成阳离子,把蓝和黄的二染色分成阴离子。不过这样的划分并不影响人们对色彩的视觉认知。人们还是会把所有红色的物质都认为是“暖色”;把蓝色和黄色的二次色都归到“冷色”中去。可见这种分法只是科学的色彩分类,它与人们对于色彩的视觉感知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对应关系。

在阴阳五行体系中,正色属于阳,间色属于阴。这一点跟西方色彩学把红橙黄绿蓝靛紫归结为“原色”,青蓝色归为“复色”是不同的。在中国色彩文化中,“阳”是积极、向上的意思——“阴有形,阳有神”(《礼记·中庸》);而“阴”则有消极、软弱之意。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“正色”是具有精神气质的色,而“间色”是没有精神气质的色。

从阴阳五行这个角度看,“正色”是被赋予“神”的色彩,它们是可以单独存在的色,即所谓“单宁”;而“间色”是被定义为“形”的色彩,他们是不能独当一面的小色块,必须互相配合,构成大色的渐变、调和效果。所以,“正色”就像是一个个激情饱满的神,而“间色”则更像是一群群温顺谦和的奴。 中国色彩学用阴阳来表示色彩的二进制代码十分形象,很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。但是这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。其中一个问题是人们容易忽略色彩本身的视觉效果,而是过度依赖阴阳这一把度量色差的标尺,这是不符合实际的。

另外,在很多情况下,人们经常把“明度”和“饱和度”的概念搅在一起使用,而这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。不过在中国传统的色彩理论中,这两个概念都被归结到“阳”这个范畴内,被称为“正色”。当我们谈及“正色”的时候,其实是指具有“鲜明度”的和“饱和度和”,也就是明度较高的色调。而“间色”恰恰指的是那些明度较低,饱和度较低的“无彩色”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