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服饰之:清代戏服

益彤雨益彤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其实啊,这个“清代戏服”是个伪命题——因为清朝时并没有“戏服”这个词。 清代的戏剧演出分两类,一类是“杂剧”(也叫“北曲”),一类是“南曲”(又叫“昆曲”)。这两类戏的表演服装是有区别的。 一般谈到传统戏曲的行头(即表演服装),有“五大职业装”——生、旦、净、丑、末——的说法。这些行当的制服,按流派风格的不同,又有很多细分。

不过啊,不管是“生”“旦”“净”“丑”还是“末”,在清朝都没有区分性别的设置。也就是说,没有“男扮女装”这样的说法;也没有“小生”、“武生”之类的概念。这些角色一律由男人扮演,演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。比如《荆轲刺秦》,大壮汉张千去演“贵妃”,那可是要穿“裙子”的! 清初的剧作家李渔在他的著作《闲情偶寄》里详细阐述了关于舞台服装的问题。他明确说了,不管角色是什么,一定要像生活中一样,穿的“真”一点。 这里也提到了“男女混淆”的问题。按照他的看法,只要观众不觉得奇怪,随便你男扮女、女扮男都没问题。反正“混”过去就得了……

到了道光年间的《律例全书》中,出现了“戏子”一词。这应该是最早出现在官方文件的“戏服”二字的涵义。在这之前的“服装”概念,都是泛指“人穿衣服”这件事,并不特指“戏曲演员”所穿之物。 而“戏子”的概念一出,明显是针对“以演戏为业者”而言。“戏子”的“子”字,带有明显的奴役色彩——这就为日后“戏子”、“伶人”等称谓带上了负面的性质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