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禄山叛乱:安史之乱

郦梦哲郦梦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这还要从唐玄宗李隆基的穷兵黩武说起,天宝元年(742年),唐朝军备极盛,天下十八道,每道设节度使一人,统管数州,节度使掌有“兵马、贼盗、阴阳、风俗、粮草、屯田”六司之事权 ,又得统领本道观察使及刺史等,实际就是地方军政一把手!

到天宝十四载,唐玄宗觉得藩镇还不够,开始把节度使和采访处置使合二为一,由一位节度使兼任采访处置使,更是将岭南五府、黔中、江南东、西三道与京师同级,成为“道”,也就是在道以下取消了州、县两级,直接由京师的监察机构去负责,比如岭南五府的人财物直接向朝廷汇报,不用经河南道和中书门下。

这样的设计本意是加强中央集权和财政税收,但造成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,地方势力急剧膨胀,尤其对于安禄山这样手握重兵的边帅来说更是没有约束(他的手下都是胡人,本来就不受汉人规矩所限),慢慢就开始离心离德了…… 至于安禄山本人,他是高丽人和契丹人的混血,母亲是鞑靼人(蒙古人),很小就入了突厥牙帐,因为会说突厥语而成为突厥在东北亚的使者,后来投奔唐朝,因为会鲜卑语、突厥语且通晓契丹文,所以很受唐朝器重,历任营州都督、平卢军节度使。

他之所以反叛是有原因的——本来作为唐王朝的藩镇,应该定期朝贡,可到了天宝十四载,安禄山以“蕃国朝贡之道不应由两京取道”为由拒绝入朝,其实意思就是老子不想走了。

毕竟节度使这个差事可是安禄山自己拼老命挣来的,当时他身上带着十三万斛米粟的功劳为唐廷所重,加上他又善于胡语兼通蛮文,所以深得唐玄宗欢心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