丛姓是贵族还是平民?

汪泽楚汪泽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周代有“三公”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)之称,均为百官之长,但并不实际分管某一部门的事务。西周初年,三公有时还担任军队的指挥职务,如周武王去世时,“发丧,诸侯临吊于庙,毕,各其止。周公帅诸侯伐纣之子武庚,武庚败。成王在丰,周公使伯禽征鲁,是为克殷,来年正月周公朝命侯于周。三月,遂伐奄,十月乃复归”。 春秋时三公之称仍很盛行,且有时也兼管军事,但一般不直接掌握军队。例如:孔子认为季孙氏的官职和爵位不相称,“家无百万之钱,勿做大夫;无百乘之家,勿做庶子”,而季孙氏当时已是“三家者以十乘定一志矣”。可见大夫和士都有掌管兵车的资格。又《左传》僖公二十八年载:晋文公为了收买人心,“作三行以属诸侯”,即让士、工、商组成三个组织,作为晋国新统治阶级的基本力量。这些士、工、商的首领当然就是国君、卿和大夫了。在三公之下,国君以下有卿、大夫等阶层,他们分别掌握相应的职务并拥有自己的武装。 战国以后,这种体制遭到破坏。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,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世禄的制度。汉代创立的刺史制度不仅动摇了郡县长官的权力,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吏的节制。东汉时期,州牧、刺史掌握了地方的军权、财权和人事任免权,从此地方势力强大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中央政权。至魏帝,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,世家大族的政治优势得以保持。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形成了门阀制度。虽然隋唐时曾用科举选拔人才,但在实际上并没有能彻底消除门阀的影响——唐代进士及第分甲次,第一甲三人又称状元榜眼探花,第二甲多人称为“进士出身”;第三甲则称为“同进士出身”。明代以后,进士第一名多称“状元”,第二名称“榜眼”,第六名称“探花”。清代则沿用明制,只不过将“进士”改为“举人”,头三甲分别叫做“状元”、“榜眼”、“探花”而已。从唐末开始藩镇势力坐大直至五代,军头们互相攻伐,国家权威大大削弱。到宋代,全国许多地方都掌握在当地豪强地主手中(所谓“邑有豪杰之士”)。北宋末年,地方上节度使、观察使甚至刺史的任命往往由当地有权势的乡绅们推荐,朝廷基本上不加审查即予任命。这些人实际上已成为地方上的君主。元代建立以来一直试图解决地方割据问题,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:废行省,设直隶州县,改土司制度等等。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。元末军阀混战,各地都拥兵自重。明太祖建国后一方面大力整肃宦官,另一方面重用的勋贵们继续影响朝政,结果造成内外臣僚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局面。直到明朝中叶,才通过一条鞭法、亩赋制等财政改革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有效控制。但是明朝中后期又出现了地方藩镇势力,到明末更是形成“宦官擅权”与“边镇军事割据”的两股地方势力。因此可以说,明清之际虽然天子威权颇盛,但实际上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角斗中艰难地维持着统一。至于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更不必说了……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