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计时:一夜分五更

苏博苏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其实,这个“更”字用的不是很准确——它表示的不是一个时间的分段。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: “一更”,实际上是指“甲夜”(晚上的第一个时辰);“二更”,实际上是指出“乙夜”;以此类推..... 古代的计时,一般分为12个时辰(下午一点到凌晨一点为“酉时”)、每个时辰又分为八刻(即每四个小时分为八节,每一节15分钟),这样一天的时间就是24*60=1440分钟,也就是1440刻。

而每一个时辰都有其相应的“时间神”。比如:子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建木大神”,丑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牛神”,寅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虎神”,卯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兔神”,辰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龙神”,巳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蛇神”,午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马神”,未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羊神”,申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猴神”,酉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鸡神”,戌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狗神”,亥时的“时间神”是“猪神”。

每一个时辰又有两个“中点”——“上昼”和“下昼”。如“子夜分”,实际上是说半夜子时,整点时刻应该敲鼓报时,所以又称“初更”“一更头”。而“子正”,就是指午夜子时,也就是今天的零点。 “二更”,则是指深夜的丑寅之时——“人定”时分。

由于人们常把“更”和“点”连用,因此这种计时方法也经常出现。如“三更四点”,就是指凌晨一点钟至三点钟这段时间,也即现代的凌晨一点半或两点,而不是过去的三更四更为今之凌晨两点半或者说凌晨三点半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