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姓氏怎么读?

卫祖禹卫祖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姓是氏的通假字,先秦时期同姓不一定同祖,所以姓指家族血统关系,氏所指则是封地或国名。西汉司马迁作《史记》时,把姓和氏合在一起记载,但东汉班固作的《汉书》开始把姓氏分开。到魏晋南北朝时代,姓姓同源的说法盛行,隋唐以后,姓字只作为女子姓或后缀姓氏的汉字。男子单姓一般只有姓氏意义。

“汪”字的古文字形与“王”字相似,象字形,即上面是个“士”字头(代表头饰),下面像立着的人形。本义就是王族。汉代许慎《说文解字·士部》:“汪,帝喾之子契之后,所封国也。”这个解释很有问题,帝喾之子和舜差不多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,他的儿子并不一定是邦国的国王,比如尧舜禹时代的王都是诸侯邦国首领,不是帝王之子。汪字金文作“ 王 ”(见图),像站立的人拿着兵器。战国楚简作“ 弓 ”,秦篆作“ 汪 ”——这个字形和“王”字完全一样了,所以汪字读音和“王”字读音完全相同。

周代开始,贵族子弟有封邑的叫公子,没封邑的叫公孙。春秋战国时期,许多大国的国君自称“孤”或“寡人”,小国的国君自称为“吾”。这些称谓的变化说明周代以来的封建制瓦解的过程。在这种历史条件下,古代姓氏的原始含义和表意作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。姓氏变成了尊卑等级的象征,成了统治者维护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工具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,废分封、行郡县,打破了古代的邦国格局,使周代的姓氏系统不再发挥作用。汉朝建立藩国制度,异姓诸侯国很少,同姓诸侯国也不复存在,姓氏失去了它的社会功能。这样,从汉代开始,中国人逐渐淡忘了姓氏的本义,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表示亲属关系的符号来使用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