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大理工指的是哪个学校?

揭一岚揭一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“四大”的称呼来源自于中国民间对清北华四的四字戏称,其中清华被叫作“清华”,北大被叫作“北大”(或“北大大”),中大兴盛时被称为“中大”、衰落时也常被称为“中瘪”,华四个别称为“华四”、“复旦”。这称呼虽然来源于民间,但一直沿用至今。 那么,为何没有“三弱”呢?其实原因也类似:民国时期第三学校的地位高居第二,仅次于南大,与复旦齐名。甚至有人说“南有复旦,北有京师”,将北大与复旦相提并论。而“三弱”中的两所,中央大学和同济大学,在历史上也是比肩的,都曾经是国立第三学校。所以,第三学校也被称为“三中”“央大”“同济”等。 但到新中国成立后,高校进行了大规模调整,中央大学并入南京大学,原南京大学物理系合并入新建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(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前身);而同济大学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,成为新中国重工业部直属的第一所大学,后来还进入了全国重点大学行列。相比之下,原先的第四学校(北京师范大学)的地位就远不及此前了,被踢出了“四大”之列。

1978年,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北师大考察时说:“大学还是要办几个,教育还是要抓一下!”,这句话被后人引用为“振兴师范教育,重新创办一所好的师范大学”,并作为北师大复兴的标志。但是,“四大”的称呼已经深入民心,想改也很难改。于是,人们发明了一个新词“最霸“来指代这所复兴后的名校—北京师大加上“最霸”就是“北师大”了。 这个称谓延续至今,网上搜索“北师”“北大清华复旦中政”出现的往往都是指这所复兴后的师大。 说完了“四大”为什么没“三弱”,再来说说“三大”为何是清华。首先是因为这是教育部长的钦定,其次这也是有历史根源的,且听笔者慢慢道来。

早在清末民初,我国出现了两个著名的“清华”,一个是指今天的清华大学,另一个则是指今天的中山大学。这两个校名的起源,一个是为了纪念清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孙子——和硕荣亲王永琪;一个是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。当然,这里说的是广州的那个中山大学,并不是现在的中山大学。因为现在的中山大学是一九二6年从华南大学(原岭南大学)分出来的。而当时的中山大学是由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的。 那么,当时的清华和后来的清华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?这个,你得问张之洞。光绪年间,张之洞在汉口修建了自强学堂,这是武昌中华大学和湖北师范学院的源头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自强学堂迁入原湖北牧监改建的自强译书局旧址,改名为自强学堂,设格致、地理、数学等十科,开始实行学分制。辛亥革命后,武昌分校改名为清华学堂。

这么说起来,似乎应该是中山大学排行第一,然后是北大、复旦,第三才是清华。可是,为何是清华呢?这主要是因为在民国的二十几年里,清华受到了空前重视,不但经费最多,师资力量最强,学生数量最大,而且社会影响力也首屈一指。1923年,清华设立研究院,招收研究生。1924年开始,清华的毕业生获得学位的比例大幅度上升,到1925年已有六成毕业生可以获得学位。

1925年以后,清华的规模迅速扩大,国文、外文、理、工各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,尤其是清华的外国语文学系,其水平几乎可以和北大、复旦媲美。1928年后,清华的工科更是独领风骚,电机工程、土木工程、冶金工程等都在国内顶尖水平。而生物、化学等文科专业也不输北大和复旦。这样一所综合性的顶级名校,排名全国第一,有何不可?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