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科举分文、武科

赵烨婉赵烨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唐代的科举,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。 常科每年举行,由礼部主持。考试科目有秀才(后改为明经)、进士、俊士(后改作清平)等科;考试内容有帖经、墨义(背诵经文)、诗赋。明经、进士两科,起初每科考试的时间都不很长,后来逐渐加长。到宋代,进士一科,居然要考三天。每次考试的录取名额也有严格规定。比如明朝初年,每科进士名额定为三百名;到明神宗时代,才增加到六百名。 除了常科之外,还有制科。制科是临时设置的科目,由皇帝亲自主持,命题范围很广,往往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,经济民生之类的实际问题居多。考中制科的举子,荣誉和待遇都在常科之上。所以许多举子都拼命争取参加制科的考试机会。

到了明代,连武举也列入了科举的范围。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,就设立了军屯,命辽东总兵李成梁主持武举。之后每一京府州都设立武学,选武艺高强之士入武学读书,考取武举人;还建起校场,供学员练习武艺。 明朝的武举,分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步进行。应试武举人要先通过地方上的乡试,获得“武秀才”称号;然后参加省里的会试,取得“武进士”资格;最后再到京师里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,决定名次高低。 获得武进士身份的人,一甲三名授职锦衣卫指挥同知,二甲二十一名至三甲八十九名,分别授予三品、四品、五品的官职。当然这个官职并不是实缺,而是在卫所任职,管理训练军队之类的事务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