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士和大学士是什么样的官职?

贝杰贝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在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初,文武官员的衔级制度并不完善。洪武二十年(公元1387年),明廷建立了“文武群臣朝服视朝”的制度。在正式场合,文臣们按一品至九品的品级分别穿“绣蟒袍”、“飞鱼服”、“斗牛服”等官服,在非正式的场合则穿“襕衫”。而武将们则在正式场合穿“盘领绣蟒袍”,非正式场合穿“褶裙”或者便服。

到嘉靖年间,随着“勋贵之臣渐增威权,文武不同列”,这种制度开始渐渐被破坏。到了万历中期,由于皇帝的“不御殿”,百官“无所瞻仰”,官服制仪更是混乱不堪。至明末,文官们的制服已经和武官们的制服没有区别了,全都穿“补服”(补服即“补子”——明代官服的装饰品,按等级的不同而饰以不同的动物,如文官的补子是“仙鹤”,武官则是“麒麟”)。

清军入关后,顺治帝为了显示满汉一体,在官服的制作上采纳了汉族官服“补子”的做法。但是,清初的官服仍有一定的等级限制,据《钦定大清会典》卷三十四记载: “文武官员职事官一品至四品,公、侯、伯子、男及翰林院掌院学士,均用绣蟒袍。五品至七品,用飞鱼服。未入流,用斗牛服。” 武官们还有专属的“冠帽”,如“顶戴花翎”,而文官是没有的。

到了光绪元年(公元1875年),由于满汉官员在服饰上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,因此朝廷下诏,规定 “嗣后各直省驻防官兵并京营武员,其应穿补服的,按品级给予;其应戴冠帽的,仿照文官式样给发。” 也就是说,从光绪元年之后,文武官员的服饰都开始“文官化”了。不过,这一制度到了清末已经十分不健全了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