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姓氏怎么读?

阎伯鼻阎伯鼻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“姓”是“氏”的本字,古代“姓”“氏”相通,后“姓”用作姓氏时,“氏”专用于标志王室血统。周代有个制度叫“世庙不毁之称”(《礼记·檀弓下》),大概就是指子孙后代世代传承供奉祖先之意。这种传承祭祀不仅限于王族,诸侯大夫也有权建立宗庙,供族人祭祀祖先。“姓”便具有了氏的意义。如孔子父亲是宋国贵族孔纥,父亲姓孔,母氏宋。又如伯夷是商末孤竹君之子,始姓伯夷;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王之弟,始姓叔齐。

他们虽然未成为君王,但也属于诸侯等级,所以有权利建立自己的宗庙,供族人祭祀自己祖先。他们是姓这个姓氏的一族。到战国时代,姓氏合流,人们往往以姓为氏,姓氏一词不再区分。秦统一中国后,建立郡县制,加强中央集权,统一文字、货币和车轨等,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。这时的姓氏,已经毫无区别。汉承秦制,也实行郡县制,加强了中央集权,汉代的姓氏,也是没有区别的。

到了唐代,出现了避讳制度,皇帝的名字不能直接出现在公文、档案里,如果直接写皇帝名字,就犯了大不敬之罪。如果姓中带着天子名,也要改姓。因为姓中带有父姓,这是祖上之名。如果直接带着当今皇上之名,既是对皇上的不尊重,也给子孙带来麻烦——以后要改姓才能免祸。于是,唐朝人开始把姓氏中的帝号、祖宗名全部去掉,使姓氏恢复古义。这样,“姓”作为姓氏意义保留下来,而“氏”则专门用来表示皇室家族血统。不过,这种用法也没有延续多久,到宋代又行不通了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