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姓是什么世家?

别紫成别紫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池姓起源有四: 1、出自姬姓,为汉武帝赏赐大臣池阳所改姓氏。西汉时期,汉武帝有个宠姬叫王娡,生有一女,取名池阳。后来,汉武帝封王娡为祖母,并加封池阳为“修成君”。汉书注云:“池阳,皇后之姊也。”可见,池阳就是汉武帝的姨母;又因汉武帝刘彻的父亲刘启是汉文帝之子,而汉文帝的妃子薄昭如就是池阳的妹妹,所以池阳又是汉文帝的外甥女。这样算起来,池阳的身份还是很尊贵的。 到了汉朝后期,由于封建王朝国力的衰弱和中央集权的削弱,外戚的地位空前提高,不少皇亲国戚仗着皇帝的信任和后宫的势力,大肆干预朝政。汉哀帝在位时,司隶校尉傅喜因为得罪了太后,被贬官降为庶人,流放到远方,而傅喜原本就是池阳的女婿。汉哀帝崩后,新帝继位,为了拉拢人心,就把傅喜召回朝廷,任命为光禄大夫。但傅喜仍然不能回到中央,因为外戚王莽已经篡夺了西汉政权,建立了属于新朝的新帝国,而且为了表示自己的公正无私,拒绝承认汉代的任何遗老旧臣,甚至包括汉高祖刘邦的功臣。在这种情况下,傅喜只能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在家守孝。四年之后,新朝天凤五年(公元18年),傅喜在家人的劝说下,为了继续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,选择了改名换姓,重新进入仕途。《汉书·卷七十三》记载:“傅喜,字仲家,初自号武叔,徙河内之修武;后更号曰奚康生,河内人。本姓傅,故世名傅氏。” 也就是说,傅喜先是自己改名为武叔,后又改名为奚康生,在仕宦期间大多时间都以“傅氏”自称。

关于傅喜改名的原因,史书没有明确的说明。但是,根据记载,傅喜改名的时候,正是他的政治生涯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。那么,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,傅喜之所以改名为奚康生,就是为了躲避当权者的猜忌呢!若真是如此的话,这位西汉末年的公卿高官可以说是改名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了。他死后葬于修武县北十里处。后代沿袭这一地名,并在坟墓周围定居,形成了今天修武县的形状。而他的子孙们也以自己的祖先的名字为姓氏,成为当地最有名的望族。

2、出自姬姓,与第一点的来源一样,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姨母或是姨妈,只不过这里的姨父是汉景帝。《百家姓·注》引《西京杂记》:“武帝时有美人姓池,生昭帝,昭帝之称池宫者也。”

3、为东汉大臣池孟子的后裔。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逐鹿,曹操则挟天子以令诸侯。在此情况下,很多汉室宗亲都改姓曹,企图借此亲近曹操,巩固自己的地位。然而,曹操却并没有把这些宗亲放在眼里,反而对那些姓池的大臣非常尊重,加以笼络。于是,这些大臣们便把自己姓里的“氵”去掉,作为家族的姓氏,表示自己对曹操的忠诚,并且世代相传。

4、出自他姓。唐朝时期,有位叫做张德晖的人,曾任礼部尚书兼监修国史。此人博学多才,为官清正廉洁。当时,因为“承平岁月,天下清宁”,所以史称“文皇御极以后,德晖等三人,谓之‘三绝’。文皇尝以正月晦日、三月三日、九月九日,谓之‘三令节’,令公卿以下,不得出城,唯德晖等三人得往,谓之‘三使’。”可见唐太宗对他十分器重。唐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太宗李世民病危,召见德晖,对他说道:“朕今重病,卿辈不能谏止。朕今欲废疾还第,入静思痛。卿宜代领百僚,以礼待药,勿教人犯禁。”意思是说如果我自己不能处理政务,就委托你代表我处理,但要一切按礼仪办理,不要教别人违法乱纪。 德晖受命后,恪尽职守,完成太宗的遗嘱。不久之后,太宗病逝,德晖与大臣们一起服丧。服丧期满之后,为了纪念曾经恩宠有加,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太宗,便用自己的姓名“德晖”加上皇帝的称呼“唐”组成一个新姓氏——“唐德晖”。这个姓氏一直传到明朝末年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