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击鼓最初不是为了鸣冤

刘锐谦刘锐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在原始社会,氏族的酋长们通过集体狩猎、宗教仪式或部落战争等途径获得权力时,往往要举行一个仪式,就是“击鼓,表示鼓舞士气” (《逸周书·大诰》)。 到了奴隶制时代,战鼓成了征战杀伐的代名词。《春秋公羊传》对击鼓的描述最为经典: “曷为独言击鼓?不击钟磬乎?曰:君子致勇焉。何谓致勇?曰:振拔之也。(《春秋公羊传》宣公十五年)”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,战斗之前必须击鼓。为什么不敲钟敲磐呢?因为钟磐都是安定的乐器,象征和平;而战鼓是激扬的乐器,代表的是斗志昂扬、奋勇向前的军人形象。所以用击鼓代替了以前的吹号角、鸣钟声。 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,面对强敌,我们要表现出一种有组织有魄力的状态去刺激全军,让他们充满血性和勇气! 所以《礼记·檀弓下》记载,国君或诸侯在安葬他的祖庙的时候,要演奏乐曲,并且“既卒哭(哀毕),遂赋《昊天有成命》”,这里的“赋”不是文人墨客写诗作对的意思,而是“鼓”的意思,意思是这个时候要击鼓,以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和哀悼。 在春秋战国及之前的文献中,击鼓常常是和战争、出征联系在一起的。比如《诗经·豳风·破斧》: “既破我斧,又缺我斨。周公东征,四国是皇。” 这里描写的是周代诸侯国之一的周公旦带兵东征时的情景。为了提振士气,他先是在军阵前表演武艺(“搏兕执虎”“射天雉”),然后又击鼓进军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