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主要节日的日期是什么时候?

计南习计南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“节”是古代造字者制定的用于表达不同时间节点的符号系统,它和现代日历有着密切的关系。 《说文解字》称:“节,草度也。”“度”就是计算的意思。也就是说“节”最开始是用来测量草木生长周期的,人们根据对自然界事物的观测制定出表示时间节点的“节”。所以二十四节气最初应当来源于农业生产生活经验。 二十四节气被确立了下来,被作为农耕社会的基本节气体系,并沿用至今。而节日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划分得到的。所以,我们如今过春节、清明节等,都是来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。

汉代以前,中国是没有“春节”一词的,说到过节,就是指过“新年”,东汉应劭著《风俗通义》中言:“正月一日,谓之元旦,正岁元辰,万象始建。”东汉崔寔著《四民月令》中也提到:“正月之日,谓之端日,毋废事(工作)。”可见当时人们过农历新年的重要性。 而到了南北朝时,人们把农历一月一日改为“三元日”,因为“元”是开始的意思,而“三”是大于二的无穷数,因此有“三元复始”的说法。这一天的习俗是怎么也别想工作的,要放假回家团圆。

唐代时,由于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,外族文化入侵严重,所以唐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采取了很多汉化措施,其中就包括了改汉字、定汉语为官方语言等等。而在文字方面,则是有“唐韵”这样的著作出现,将汉字的音律进行了规范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新的词语出现了——春节。“春”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,“节”指的就是“三元日”。这两个字合在一起,就成了我们现在的“春节”。

当然,这样的变化是很渐进的,绝不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,所以东汉时还有在正月七日过年(俗称“人日”)、正月十日的习俗。到了唐代,这些日子也逐渐被春节假期取代了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