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节日都有哪些?

仰广宇仰广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我读《岁时百咏》时发现,古人过节真挺认真的——宋朝时,每年立春这一天,皇帝会亲自到郊外举行迎春仪式。春社和秋社是两个祭祀土地神的节日,分别是在春分、秋分之时。宋人郭彖有诗云:“土牛耕作已迎春,社鼓喧喧哗赛神。” 端午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日,有龙舟、艾草、五毒等说法。《岁时百咏》中有一首端午诗特别有趣:“端阳节,生混合煎。赤白带黄加白酒,送下盐茶一钟饮。”说的是用生混合药料煎好艾叶汤,加入雄黄酒、盐、茶水,做成清凉饮料饮用。(这个配方,现代人也用来泡艾叶浴,据说有杀菌消毒的功效)
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,早在汉代时就以五天为一候来划分它的时间长度了。冬至则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,过了冬至,白昼一天比一天加长。古人认为冬至是一个吉祥的日子,周代有冬至祭天、夏至祭地的礼仪。唐宋时,冬至又被称为“小年”,是个盛大的节日。宋代范成大在《冬至后初晴》中写到:“新年都未有芳华,小寒唯一花。”说的就是冬至过后开始回暖,有个小阳春的天气。

小寒也是腊月里的小节。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。从大寒到立春这段时间,古人称为“末冬”。无论天气如何寒冷,冬天终有结束的时候。在宋代,人们除了吃消寒糕、烤芋饼之外,还有“坐冰”活动,即坐在冰冻的河里享受冬日里的快感。

雨水之后,东风解冻,冰雪消融。古时每逢雨水节,朝廷要举行迎水礼。这是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,古代又讲究天人感应,所以雨水时节,就要向天地祈请保佑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 惊蛰,古称启蛰,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。此时,大地回暖,万物惊晓,草木发芽。古人从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惊蛰三候对应的花信风情况——“桃始华,仓庚鸣;鹰化为鸠。” 春分,古时有立蛋、挑鸡蛋、拌鸡蛋、吃鸡蛋汤等习俗,意在庆祝春天来临,祝福家人幸福安康。

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在风俗上,清明有禁烟、扫墓、踏青、插柳、放风筝等习俗。 “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”谷雨前后,正是南方播种移苗、北方拔棉种子的时节。古人在这一时期有摘桑葚、品新茶、赏牡丹、打春牛等活动。

立夏在小满之前,意味着盛夏即将到来。在古代,人们在五月里有尝新、斗蚕、称人、采草药、沐兰汤等习俗。俗话说:“小满动三车。”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、油车和丝车。江南地区这个时候进入农忙季节。 芒种,表示农作物生长旺盛,农民开始忙碌。在南方,芒种前后正是割麦插秧的季节。而在北方,一些晚熟的春小麦也到了收割的季节。

夏至,阳气至极,阴气滋生。万物在此时到达顶峰后又开始渐衰。冬至后白昼最短的一天就是夏至,此后白昼一天天变长。古人说:“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”在夏至有祭神祀祖、避暑消夏、食用凉食、洗浴文身、消雹除灾等风俗。

小暑,天气炎热,万物躁动不安。民间有小暑吃藕的说法,因为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,且热量低,适合夏天食用。大暑,酷热难当,农作物生长迅速,需水量极大。这时候要及时灌溉浇水,不能让植物缺水。同时,在大暑节气里,很多昆虫也开始活跃起来,需要及时防治。

立秋,标志着秋天到来。在这一天,帝王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月神。在风俗上,有“贴秋膘”“咬秋”和“晒秋”的说法。“贴秋膘”是说由于夏季炎热,食欲不佳,人体流失了部分水分和无机盐,体重下降。到了秋季,气候宜人,人体需要补充能量。“贴秋膘”就有了火锅、炖肉、吃肉馅等食物。而“咬秋”则是说立秋这天,人们会用醋和酱腌制瓜果,等到中秋节后吃起来。“晒秋”则指秋天来到,作物成熟,家家户户会把收获的果实摆在门外晾晒,一片丰收景象。

处暑,“处"者,去也,表示炎热离开的意思。处暑到来,说明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。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鸭子,因为老北京人都认为鸭肉最有营养。另外,还有吃西瓜的习惯,谓之“啃秋”。

白露到秋分这一个月,是收获的季节,也是种植的季节。在风俗上有祭祀神农氏、酿白露酒、吃龙眼、煎药膳、收清露等习惯。寒露,天气转冷,露水更凉。民间有“白露不露身,寒露不露脚”的说法,提醒寒露后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。

霜降,有降霜和结冰的意思。霜降时节,气温降至0℃以下,冷空气频繁南下,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飘雪。这时,植被的叶片颜色由绿转黄,随后逐渐脱落。

立冬与小雪之间,立冬是冬季第一个节气,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,因此又有“小雪大雪,冻死苍蝇”的说法。小雪过后,气温明显下降,部分地区会出现降雪。古人认为,雪花是由雁子做的羽毛做成的,所以才有“小雪飞雁,天地严凝”之说。

大雪,冬月伊始,大雪纷纷,整个天地都被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。在民间,有腌腊肉、喝冬阳酒、进补、观赏封河等风俗。 小寒和大寒,每年农历十二月只有小寒和大寒节气,所以俗称“二九尾尖”。对于北方来说,这个时候河流结冰,农村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在冰上玩耍,滑冰车、抽陀螺、玩溜索……当然最开心的还是钓鱼的小伙伴,冰钓正当时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