鸢尾花是什么毒?

贡泽安贡泽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鸢尾花的毒性是来源于其花朵中的色素,这种色素主要为花色苷类(Iridoid glycosides)化合物,目前已从鸢尾属植物的根、叶和花中分离得到了60多种花色苷。这些花色苷通常对光敏感,能够被氧化分解为无色花青素,将植物放置于阳光下照射会使其颜色变浅直至消失。 但人们注意到,在紫外线(UV)辐射下,尽管一些颜色较深的种或品种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浅,却存在一个浓度阈值,超过这个阈值,即使继续增加 UV 剂量,色彩变化也不明显了;而一些颜色较浅的种或品种,虽然只需少量 UV 就能使其产生明显的褪色现象,但却并没有观察到浓度的“阈值”[1]。这种对于紫外线的不同反应特性被称为 “紫外线吸收谱的峰度”(the ‘peakiness’ of the absorption spectra),它是与物种的遗传特性和环境适应有关的一种性状,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。

目前认为, 影响紫外线吸收谱峰值的因素主要有四种: UVRBS(短波紫外线辐射强度),PAR (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,光合有效辐射),PAF (plant antioxidative factor,植物抗氧因子)) 和 PAL (phenylalanine ammonia-lyase,苯丙氨酸解氨酶))。

其中 UVR BSR 是引起紫外线损伤的根本原因;而 PAR/PAL 则通过影响其他生化过程间接参与伤害的发生。 不同物种对于各种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,以上因素除UVRBS外,其它几种均是以浓度作为影响参数的,在低浓度时表现为促进生长,当浓度升高到一定数值后则表现出抑制生长甚至引起死亡。

例如,对于 UVB 的光照,当光照时间小于 3 h/d 时,绝大部分植物的生长都没有受到显著影响;而光照时间延长至 5 d/d,只有 4% 的实验植物出现严重受害症状,但若增加至 7 d/d,则有高达 80% 的植物发生中毒死亡;随着光照时间的继续延长,有高达 92% 的植株出现叶片褪绿、坏死等现象,最终全部枯萎死亡[1]。

对于需要获取充足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来说,UV 辐射是必须考虑的环境制约因素之一。了解不同类型植物对于 UV 的响应特征有助于我们在野外识别出那些耐受性最强的物种,进而选择利用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