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朝经济:仍以农业为主

况雯采况雯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中国历史上,元,明,清这三个王朝有一个共性,就是重农抑商。 这种政策,在汉唐这种商业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当然没什么问题。因为汉唐时期的国际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,汉唐时期的西域诸国,南方百越,辽东鲜卑都还处于发展水平,汉唐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在本土范围内进行,所以重农抑商不会有什么大问题。但是到了元明清时期,西域,南洋已经有着相当规模的贸易,特别是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,中国与东南亚和印度的贸易规模非常大,这样一来重农抑商就出现问题了。

从元开始,为了扶持农业生产,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措施。首先是赋役制度,元制,民分四等,农工商皆隶民籍,要承担差税,也就是徭役;其次是货币金融方面,元初恢复铜钱制造,同时禁止私人铸币,因为民间使用铁钱,而海运发达之后,海外铜矿输入增多,导致社会上铜材充足,于是物价飞涨,为此政府大量征收银钱,导致银价下跌,最后工商业者受损;第三是海禁,因为海外贸易的影响,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粮价的暴涨;第四是土地政策,元政府多次颁布诏书,严禁私占田地,对逃亡的土地,由官府收回,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。

这些政策,虽然有一定的成效,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形势。到明朝中后期,小冰河时期到来,北方连年干旱,粮食产量下降,加上女真族的袭扰,关外奴儿干都司的建立,使得来自东北地区、蒙古草原的粮食用于军粮或边饷,增加了中原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。然而,这一政策却加重了人民负担,迫使百姓为交纳“辽饷”而卖儿卖女。

直到康熙皇帝时,采用“移民实辽”的政策,鼓励关内人口迁往东北定居,开发辽东地区,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,同时也减轻了关内的财政压力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