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

兰丽花兰丽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丞相,秦朝始置,相当于总理,有执政、领尚书令事宜的称相国;汉承秦制,设丞相,有治事、署事的称相府;曹操为丞相时,设丞相府,总理府事;魏文帝时,改丞相为司徒,掌民事;西晋时,又复称丞相;南朝·梁,设丞相,兼有军权;北魏时,又改丞相为司徒;北齐虽称帝,但保留了一部分丞相的权力给丞相处理政事,如唐初设右丞相,后来左丞相;明朝初年,设中书省,以左右丞相统领六部事务;清初,设中原总督,后又设陕甘总督,四川总督,两广总督等,均称总督,有督理兵防之责,后亦渐多兼管民政。 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均为三公,秦承舜典,命卿士,位在三公之上,至汉武帝时,以公卿恭俭为贤,乃尊三公为上公;魏晋南北朝时,三公会商处理政事,唐朝以后,三省六部制,三公仅具礼仪上的价值而无实际权力。

唐太宗即位前曾任太尉一职,太尉金印紫绶,位次三公;宋元时期,太尉是皇帝侍卫官的最高长官,统领禁军;明太祖建国初期,曾设太尉,后改为辅臣,总制诸王,节制军马。 参知政事,宋朝始于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外,另用参知政事,称副相,元明清三代,虽有“参政”之称,但实为虚衔而非实职。

大学士,明代洪武十年(公元1377年)设翰林院,五年后,选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办事,称为“内阁大人”“中堂大人”,简称“阁老”,清朝沿明朝制度,设翰林院,选翰林官员入值弘文馆或昭文馆,俗称“大九卿”,与尚书、都察院长官合称“三部九卿”。 军机大臣,原为掌管机要事务的宦官,明神宗时,选官二人侍奉御前,称“伺候太监”,雍正帝即位后,用允祥等人办理军政大事,称“军机处”,设军机大臣若干人,无定员,负责起草诏书,批答奏章,提调属员等职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