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工资多拿“年薪”?

苑凯文苑凯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先引一句清人富察敦崇在《燕京岁时记·元旦》中写到的“元旦大朝贺”的盛况: “是日,早朝,文武百官行献贺礼,自初一到十五,每日天未明,勋臣王公以下,文武各官,穿戴齐整,捧奉着金册、印绶、香炉、烛台以及文武千官的衔名册子,至午门,由太监领入,在丹陛上陈设齐备后,天子登殿,受礼部大臣的朝贺表文,答谢皇恩,称为‘拜廷臣’。文武臣各进表文,三跪九叩首大礼,皇上回銮,退居养心殿,群臣散去。” 这已经能够大致反应出古代官场的一个面貌了——尽管这还是“元旦大朝贺”的场景。

从明朝开始,官僚体制逐渐固化,上自帝王皇亲国戚,下至知县幕僚,大多都拥有世袭的身份和爵位,而且这一身份或爵位还常常跟着品级走(比如皇帝封了个伯爵给某功臣,那这个伯爵就是世袭的,而且随品级上升而上升),这就使得他们除了需要付出一些体力劳动(诸如耕牧之类的)来保持自己的地位以外,并不需要直接参与生产劳动就能生活下去。 这种体制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——它让帝国的财政负担变得极其沉重。以明代的宗室为例,据袁弘元先生估算,光这些皇亲国戚每年就需要花费朝廷两百万两银子(洪武年间宗室人数约为一千人,永乐年间增加到三千人)!

至于那些非世袭的官宦之家,虽然要承受考中进士之后才有工作的压力,但一旦中了进士,进入仕途,他们的经济来源也基本不用愁了。明代的制度是这样的:京官的俸禄比较低,但在京师的生活成本相对也比较高;外调做地方官,俸禄虽然高些,但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。为此,明廷设立了“养廉银”,用于补贴内外官的生活开支。

据载,按明代制度,总督、巡抚等人一年可以领到三百五十两左右的“养廉银”,京官的“养廉银”也要二百余两。 不少官员除了领取“养廉银”之外,还能从中渔利。明代中期以后,政治腐败现象严重,官员贪污纳贿的现象很多,以至于到了清初,为了整治吏治,雍正皇帝还特地强调,不许地方官员再向京城输送“陋规”——因为京师的生活费太高,这些“陋规”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奢华生活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