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眉生鸟为什么怕熟鸟?

干华勋干华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这其实是鸟类学里面一个著名的案例,叫做“鸣禽的声学识别” (Bird song recognition)或者 “声音的同域异形性”(Allopatric variation in voice)。 这个实验最早由荷兰鸟类学家弗兰斯·马纳(Frans de Man)在1928年的《荷兰科学院院报》上发表。 他把刚出壳的绣眼鸟(Zosterops lophorus)幼鸟和成鸟分别关在不同的笼子里,然后让它们学习自己的亲代和旁系亲代的叫声。 学习叫声中,如果发音器官收到刺激而产生了正确的发声频率,那么鸣管里的气流会产生一次颤动,发出声音;同时,鸣肌会持续收张,从而连续不断的发出声音。 但人耳听不到这么微观的声音变化,所以不能判断一只小鸟是不是真的在“叫” 为了让它们的叫声可被人类耳朵辨识,马纳将它们学习的音调记录在磁带里,然后放给它们听。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,他发现两只鸟可以很敏锐的分辨出是不是自己亲代的叫声——如果是的话,就会做出积极的回应,如跳跃、追逐或靠近等;如果不是,则会回避。 这说明:

1. 小鸟可以识别不同的叫声;

2. 小鸟能区分来自不同个体的叫声;

3. 小鸟对熟悉/陌生叫声的识别具有遗传基础。[1] 这个研究除了证明小动物也会识别陌生人和事物的存在之外,还表明了它们可以通过声音来识别同一物种内的其他个体。 如果这个理论适用于人类,意味着人们能够识别不同人的发音方式(语音),并且能够识别他/她是陌生人还是熟人。

当然,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与鸟类大相径庭。除了语言之外,人类还借助视觉、触觉等感官来识别个体。然而,这一项对于灵长类动物(包括人在内)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发现,仍然可以说明一些关于人类行为的问题。 比如,当婴儿听到妈妈的声音时,会立即出现反应(如微笑、拍手等);而当听到陌生人的声音时,则会出现不安的情况。

另外,人类的面部表情也可以用来表示喜怒哀乐等感情,并且能够通过眼神、嘴唇的动等来向对方传递信息,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“声音的同域异形性”这一理论对于灵长类动物是具有实用价值的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