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遗民有哪些人?

司空子紫司空子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“遗民”概念之模糊,大概是古今中外所罕见的。 有人觉得反清就是遗民,但毕竟南明也算汉朝廷。 有人觉得不仕清算遗民,但毕竟抗清义士不少出自汉官或前朝士族。 有人觉得不出塞算遗民,那好,吴三桂、耿精忠怎么算? 有人把“遗民”定义为抗清义士的家属,那洪承畴、黄宗羲等算什么? 再仔细考察这些人的政治立场与文化心态就会发现,他们其实是一个具有相同文化渊源与心理定向的人群。

我曾在《南明的政治与文化》一文中将其命名为“复明派”,这个名词可能更合适一些,因为其中包含有明确的历史意识——即认为明朝并没有真正灭亡,所以应该继续抗争,直至光復大明,而不管这个“明”是南明、北明还是西明。

这一派人在明末清初的文人群体中占据了主流地位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也没有选择出塞,而是定居于江南,形成了所谓的“遗民”群体。 那么,为什么他们会形成这样的历史意识呢?这恐怕要追溯到崇祯帝自杀身亡之时。

当时在江南地区,人们对于“孤臣孽子”的崇祯帝本人及朝中遗老是非常尊重的;而在江北战场,李自成残部以及南明小朝廷也对明廷保留了最后一点尊严。因此在1644年底到1645年初,当清兵南下时,民众与士人对于明朝的归属感还是很强的,抵抗也较为激烈。

但随着李自成的死亡、南明的溃败以及满人的铁骑踏遍中原大地,这种集体记忆逐渐消弭。到了康熙时期,由于文字狱的打压,遗民们已经难以通过诗文来传达他们的历史观念了(虽然他们仍然有很多作品流传下来)。于是,一种新的历史叙述开始在民间流传——“大明气数已尽,皇上殉国成仁,我臣民万姓应当随皇上去向天廷效劳”。

在这种历史叙述下,遗民的文化态度自然也是非常明确的——他们必须放弃所有与明朝有关的祭祀、碑铭等活动,以免被清廷扣上“复明”的帽子招来杀身之祸。同时,他们也要尽可能低调,以免成为清廷监视的对象。 但是,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留下些意外的线索。

由于正史之“明义士传”都明确记载了这些人的政治倾向,所以他们的行踪往往在清中后期就难于掩盖。何况这些人中有许多都是前朝名宦,其子孙自然也以祖先为荣,在一些重要场合难免会透露出自己的身份。于是在各种文献笔记中,关于这群人的踪迹也就时隐时现地流传下来。

发表评论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